白爱江:未来教育视域下的学校管理改革实践

发布时间:2023-11-22 09:55: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白爱江,高级教师,现任沁源一中校长、中国教师报特聘课改专家、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特聘专家、太原师范学院特聘客座教授导师。任职期间,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好校长”等荣誉称号。

       大国崛起,需要教育支撑;中国创造,需要教育转型;社会进步,需要教育助推;区域振兴,需要教育拉动;民生改善,更需要教育服务……白爱江校长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对未来教育视域下学校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沁源一中的教育现状

       沁源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952年,校园宽敞明亮,是一所设施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学校,是长治市示范高中,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032人,设40个教学班,有教师260人,其中外聘管理及名师团队14人,具有副高级职称教师50人,占比19.2%,40岁以下教师117人,占比45%;硕士研究生58人,占比22.3%。学校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是一支有活力的教师团队。

       2020年7月,沁源县委、县政府在绿色发展中实施教育先行战略,提出了“以教育聚人口”的发展战略,对教育进行了改革,引进了人才,加大了投入。沁源一中教育教学基础比较薄弱,新一届校委班子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未来学校为目标,确立了学校三年发展总要求是:构建、优化、引领,强管理、抓改革、丰内涵、提质量。两年来,全校师生顽强拼搏,攻坚克难,沁源一中的育人环境、管理改革、制度建设、文化引领、后勤服务等均呈现向上、向好、向优的良好态势,学生开始比思想、比学习、比进步,教师比素养、比业务、比成果,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校风纯正、教风严谨、学风浓厚的良好风气,各年级教学成绩均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高考,沁源一中二本以上达线数与2020年相比提升了73个百分点,长治市委、市政府授予了沁源一中高考成绩“先进集体”称号,2022年高考达线数创历史新高,比2020年提升了102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

二、治校实践与改革探索

       一是思想立校——把准“定盘星”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加速迭代,世界已全面进入智能时代,同时,也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可以说,教育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重塑世界格局的一个关键变量,因此,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未来人才赋能是大势所趋。高中教育是奠定未来人才的重要基础,未来人才应该是人文素养和科技素质兼备的人才,是跨界综合性人才,是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中国脊梁。

沁源一中以未来学校建设理念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科学管理、质量第一、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和“思想立校、管理强校、课程兴校、文化润校、评价活校”的办学方略,坚持“细节为上、落实为王”的管理理念,以“规范形成习惯就是品质,平凡做到极致就是卓越”为发展理念,持续做好“理想信念、生涯规划、行为习惯养成、意志品质、学科素养和卓越教育”六大目标教育,全力构建“课程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七大育人体系,思想统领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了方向性和前瞻性。

       二是管理强校——打好“组合拳”

       当下学校管理存在过度的功利化、科层化、秩序化倾向,造成学校实践中“管理宰制教育”的管理主义盛行,学校管理本应具有的教育性遭到弱化乃至遮蔽。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专业机构,管理本身也应该是一种教育,不适合的管理将会导致不完整的学生。未来学校的管理方式要求“组织扁平化、合作无边界化、分工去中心化、交流无障碍化”。

因此,沁源一中在学校管理中,一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效率至上,责任至上。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和“县管校聘”改革,通过科学设岗、个人申报、岗位述职、专业能力测评对管理岗、教师岗、教辅工勤岗进行了直聘、竞聘和选聘。选聘结束后内设机构由原来的26个整合为6个,中层领导由原来的76人减为38人,解决了机构臃肿问题,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调动了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为盘活县域教师资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沁源一中建立了“级部、教研、班级”三个协作体为基础的管理协作团队,采用“围绕一线决策、通过一线落实、注重一线反馈、加强一线考评、待遇向一线倾斜”的五线工作法,创新“高起点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走动式管理”的管理模式,学生实行了全封闭、军事化、网格化、精细化全员管理,以每日“一研、两测、三操、四育”(四育即,养成教育:自勉文、激情早操;理想教育:励志晨会、励志歌曲、励志视频;感恩教育:感恩礼、集体宣誓;责任教育:新闻联播、自省文。)贯穿教育教学始终,积极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加强了班主任班级教学管理,强化了梦想导师制,推行了学生自主管理,深入推进了学生学业管理制度建设,将学习行为表现纳入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营造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处处有落实的全员育人氛围,打造出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良好校风和“行为习惯像军人、学习品质像战士”的优良品质,初步达成了“建标准、树规范、优品质”的目标。

       三是课程兴校——牵住“牛鼻子”

       未来学校的课程将根据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设置主题,通过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活化,加强知识学习向实践创新的迁移,是让学校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让学校更富生命力与创造力的课程,是让每个学生成长更加不同,让每个学生人格更完善、人性更完美、人生更完满的课程,是基于时代需要、更好地培养 21世纪核心素养的课程。

       沁源一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为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坚持“没有组织就没有预期、没有设计就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要求就没有成效、没有落实就没有质量、没有评价就没有活力、没有流程就没有习惯、没有素养就没有发展”的大教学观,强化课堂改革,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升教师的“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自主驾驭课堂的能力、引领团队研究的能力、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并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敏锐洞察教育动态的能力、科学实验和精准描述的能力、持续学习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审美创造和思维创新能力、开放视野和国际接轨能力”的核心竞争力,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在总结经验中充实自己、在交往互动中发展自己、在把握规律中提升自己、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从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适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沁源一中根据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命题依据,围绕高考命题坚持把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考查渗透到命题全过程的原则,进一步落实“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的命题要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了“一天班级教研、一天学科教研”的双循环教研新模式,出台了《“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指南》,严格落实了“学——做——批——研——审——编”的一日教师素养,积极打造了以“学案导学为载体、小组学习为背景的分层次自主学习”为方式的6—7—4—2课堂教学模式,为全体教师开通了智慧中小学、学科网、智学网和正确云等教学资源平台,将“讲课标、研真题、观优课、审学案、组作业、网上学、探规律”作为教学研究的新要求,构建了“课堂教学流程化、教师教研专业化、环节设计兴趣化、作业设计考试化、师生互动民主化、学业管理制度化、评价激励艺术化”的生命课堂教学的良性机制,严格落实以课标为目标、以实际为底板、以问题为导向、以研究为方法、以模式为路径、以质量为核心的六项教学要求,深入到心、点燃心灯;深刻到学、指导学法;深研到行、做好规划。抓细备课关、抓活课堂关、抓严辅导关、抓精练习关、抓实分析关、抓好督查关,构建了教学目标全面、明晰的课堂,学生喜欢的课堂,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预设巧妙、课堂生成精彩的课堂,心心相印、教学融合的课堂,为全面实现沁源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教学基础。

       四是文化润校——激活“动力源”

      未来需要的人才绝不仅仅强调掌握专业学科知识这些智力因素,其更强调了非智力因素。诸如,有理想、有积极向上的力量,与人合作的能力,勇于创造的信心等等。

       沁源一中着眼于未来的人才培养规划和教育发展战略,以“英雄沁源、红色基因、不畏艰险、追求卓越”的沁中精神为引领,不断拓宽“三全”育人的新思路,通过加强班级、走廊、宿舍等场所的特色文化建设,以文化人,创设了“让墙壁说话、让氛围育人、让精神传承”的成长空间;通过校园的“三声(读书声、思辩声、欢笑声)”、楼道的“三礼(礼让、礼貌、礼仪)”、教室的“三入(入班即静、入座即学、入学即专)”、学习的“三定(定标、定量、定时)”、宿舍和餐厅的“三jing”,(安静、干净、精进)等等,以文育人,拓宽全环境育人新思路;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主题词为十二个月的文化活动主题,弘扬了正气,宣传了典型,积极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每日的自勉文、激情早操、励志晨会、励志歌、感恩礼、集体宣誓、自省文等一日常规的文化熏陶,陶冶了情操,滋润了心灵,培养了品格;通过组织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军体训练、社团活动、成人礼、研学旅行、红色远足等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激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爱党爱国信念,建立了全员、全程、全面育人的新机制,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是评价活校——舞好“指挥棒”

       好的教育的最根本性标志,不是把不一样的人用一样的标准培养成一个模子,而是把每个人培养成他自己,让每个人成为更好 的自己。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释放人的能量,释放人的可能性,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未来教师不是存在于未来世界或虚幻想象中的教师,而是肩负使命、读懂学生、重组课程、塑造品格、陶冶情感、探索创新、联结世界的“大先生”,为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沁源一中注重用好评价“指挥棒”,建立了评价平台,创新了激励机制,健全了制度保障。   

       一是以年级建立级部对标平台,形成级部竞争、班级竞争、师生竞争的良好态势。以学科建立开放平台,与兄弟学校比增幅、比进步、比提升,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争一流的良好氛围;以班级建立协作平台,发挥班主任核心作用,落实学业管理和全员育人的任务和目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设立集体奖和个人奖。集体奖:设优秀宿舍和文明宿舍奖;设优胜级部、优秀学科、优胜班级奖等。个人奖:设卓越奖、优秀奖、奋进奖、潜力奖、学科标兵、道德之星、文明标兵、优秀学生干部;成绩优秀标杆教师、专业素养优胜教师、学生评价魅力教师奖等。

       三是出台了《教师师德和业务考核方案》《教师成绩质量考核方案》《班级考核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健全了教师教育理论测评、教研成果展评和专业理论考评的评价制度。每双周级部对教师一日素养成效和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客观评价;每月年级对学生及班级常规和教师教学常规进行总结通报;每半学期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总结表彰;以光荣榜、挑战书、梦想墙、学生成长栏等为阵地弘扬正气、树立典型,激发师生争先进位的干劲,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学生有了方向感、责任感、约束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教师争做关心热爱学生、注重示范引领、加强教学管理、做好知识传授的“四维老师”。

       三、抢抓机遇在改革中赢得先机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地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令人深思,五大尖端科技(高端发动机、新材料、生物医学、高端数控机床、芯片等五个领域)急需人才突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所以,国家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是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沁源一中积极推进新高考综合改革,聚焦政策,超前谋划,组织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走出去学习成功经验,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新高考综合改革研讨会”等活动。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多维度、多渠道统筹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同步”综合改革。

       一是抓住核心,找准方向。沁源一中建立了生涯规划教育导师体系,即生涯学业导师、生涯课程导师、生涯成长导师和生涯实践导师四个群体,实现学业指导、生活指导、生涯指导的全覆盖。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生涯规划课程、兴趣活动社团和社会实践,创新了沁源一中学生生涯规划“五步曲”,让学生清晰未来成长之路,制定学习计划,科学选择适合自身的选考科目。

       二是避强争优、科学选科。沁源一中根据12种选科组合的专业特征,依据兴趣专业原则、专业覆盖率原则、总分最大原则和避强争优原则,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自我管理能力,沁源一中将实行行政班与教学走班并存的机制,选课走班,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是沁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中教育,经常深入沁源一中调研指导,持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了师资结构性短缺困难,实现了信息化智能精准教学系统全覆盖,满足了新高考改革的需要。

       教育,承载着更多期望,肩负着更大责任,实现教育现代化,探索改革构建未来学校,是我们每个教育人责无旁贷的使命。(图文由长治市教育局提供)